国家林业局:大熊猫生存形势依旧严峻,保护工作继续深化任重道远

来源: 央视网熊猫频道 时间:2016年09月14日 15:35 字号: A A+

央视网熊猫频道消息(记者 窦有容)美国当地时间94日,国际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中宣布,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家林业局针对大熊猫“降级”这一消息,及时发表声明,作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的回应。IUCN和国家林业局为何对熊猫是否应从“濒危”物种中除名持不同观点?未来的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要怎样开展?熊猫频道据此采访国家林业局熊猫保护处副处长张玲,了解大熊猫生存状况与相关保护工作。 

角度不同 判断不一 熊猫仍处濒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环保组织,其于1963年开始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之一。按照相关规定,国家林业局每十年对大熊猫生存现状进行一次资源调查期间通过开展监测工作了解状况变化根据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2013已增长到1864只,较前十年增长16.8%;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了271604公顷,较前十年增长11.8%因此,IUCN的报告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判断”,认为大熊猫种群已经“消除了不确定性”,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IUCN的决定是基于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对熊猫生存状况的认识并没有不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判断”,国家林业局熊猫保护处副处长张玲解释说,“国家林业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开展了多次全国性的大熊猫深入调查,搜集了详细的数据,同时也掌握了多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和基层第一线的工作信息。综合分析大熊猫保护现状和其严峻的生存形势,我们认为大熊猫仍然是濒危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这样的判断是较为全面的”。

野化环境中的大熊猫 资料图

野化环境中的大熊猫 资料图 

降级后仍属“受威胁”级别 多种因素干扰熊猫生存

IUCN的评价体系中,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予评估九类,其中濒危、近危和无危统称为“受威胁”。显然,即使IUCN给大熊猫降级至“易危”,大熊猫依然属于“受威胁”级别,仍有诸多原因影响其种群生存发展。

国家林业局在声明中提到大熊猫仍处于濒危状况的原因共有四点: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竹林生长和亟待将强的保护管理能力,其中栖息地破碎化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副处长张玲就此谈到:“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是有所增大,质量有所提高,但这仅仅是就大熊猫保护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十分严重,特别是被自然和干扰因素分隔出来的33个局域种群中,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个体数量少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的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张玲续说,“那些对大熊猫栖息地会造成持久性或永久性影响的大型干扰包括319水电站里程1339公里的道路、268.7公里高压输电线984个常驻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区479处矿山25景区,虽然其干扰强度整体下降但局部地区有所增加其他如放牧、交通、采药、耕种、用火等一般性干扰更为常见。不仅如此,新的干扰形式不断出现(如驴友登山等),这都导致种群分布区缩减和消失,种群隔离程度进一步加剧。如秦岭龙草坪周边曾经旅游开放导致大熊猫种群分布区向北退缩10公里邛崃山南部白沙河流域的水电开发导致该区域现无大熊猫分布。这些情况都说明大熊猫保护形式仍然严峻。 

此次熊猫“降级”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各方热烈讨论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张玲认为这与大熊猫的国宝身份、全球受喜爱程度和其在重要物种地位有很大关联。作为“旗舰物种”,大熊猫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与吸引力,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可以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因此中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不懈做好大熊猫保护工作,仅是保护大熊猫这一单一物种,也同时保护了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大熊猫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需要,是保护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众多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关爱野生动物的情感所系,更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野保工作人员利用无线电培训熊猫幼仔

野保工作人员利用无线电定位熊猫幼仔 资料图

保护工作不降级 未来五大措施护国宝 

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落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保护区体系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和物种专项保护工程,与川、陕、甘三省政府及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保护网络体系,开展野外巡护和监测,不断改善当地民生,恢复和改善栖息地,全面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使得大熊猫的濒危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外大熊猫种群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 

正如国家林业局在声明中所说,熊猫“降级”消息并不会影响保护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大熊猫的保护决不能“降级”。一旦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 

据张玲介绍,针对目前已取得的大熊猫保护成果,国家林业局将会进一步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基于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考虑大熊猫分布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对大熊猫可能的影响,尽快修编并实施新的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全面提高大熊猫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熊猫保护成效。 

继续加强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也尤为重要国家将会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大熊猫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保护政策。对没有纳入保护体系且面积较大的栖息地通过新建自然保护区或扩建周边已建自然保护区,将其纳入保护区范围。加强大熊猫栖息地斑块间的廊道建设,加快栖息地斑块的连接和融合。对栖息地破碎严重的关键区域进行更详细的评估,通过改变和优化道路走向、修建动物通道、人工辅助等措施改善和恢复栖息地。严格执行生态和环境评价制度,控制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内的建设项目,防止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加强大熊猫基础种群的保护,促进种群间的交流和扩散,确保大熊猫基础种群的稳定增长和种群安全。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先后放归了三只人工繁育大熊猫,这位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之后,国家会继续深入推进大熊猫迁地保护和野外放归工作继续加强圈养种群的人工繁育工作和遗传管理,提高圈养大熊猫繁育质量,促进我国大熊猫人工繁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就地保护成效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加快人工放归速度,根据生存风险程度对多个局域小种群实施人工放归和种群复壮项目;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生种群”的机制,扩大培训个体数量,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提供个体、技术和经验保障。 

建立完善的巡护监测体系。建立巡护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标准,规范大熊猫监测数据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将大熊猫日常监测数据作为掌握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动态变化的重要依据,改变依靠十年一次的全国调查来掌握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的状况,使大熊猫监测常态化、制度化,提高保护管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针对大熊猫保护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一点,国家将会制定保护能力建设规划,重视保护队伍建设,丰富专业技能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为提高保护成效提供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围绕服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这一目标,优先选择和实施与保护工程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基础科学项目,开展相关研究。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技术支持机构,建立大熊猫保护工作技术咨询制度,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公众认识和参与度,建设大熊猫保护教育体系,加大相关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建设与开发进程,推进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

总之,大熊猫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林业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公众对野外大熊猫和大熊猫栖息地及保护区的关注也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保护大熊猫的公益活动勇于抵制揭发破坏大熊猫保护的行为,都会对大熊猫种群的正态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收藏
下载客户端

苹果IOS

安卓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APP

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微博

860010-1159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