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野生大熊猫达1387只 数量全国居首

来源: 四川新闻网 时间:2017年05月27日 09:33 字号: A A+

  5月26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和他的同事背上行囊,又上了山,进行野外调查。施小刚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25年,他感受最深的是,四川野外保护工作的理念和手段在不断地进步。从前年开始,木江坪保护站就在做野生大熊猫DNA建档工作,这项工作让野生大熊猫的研究更精准。施小刚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通过DNA建档,初步估计,木江坪保护站辖区范围内的野生大熊猫在70只左右。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和他的同事搞野外调查时翻雪山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和他的同事搞野外调查时翻雪山

  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广元、阿坝、甘孜、凉山、宜宾11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根据四川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四川野生大熊猫总数1387只,数量全国居首。而对大熊猫的保护是四川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突破的一件大事。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202.7万公顷 野生大熊猫1387只

  2015年2月,四川省林业厅发布了“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成果”。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川拥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4%和78.7%,较十年前分别增长15.0%和14.3%。全省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6个,全省61.5%的野生大熊猫和49.5%的大熊猫栖息地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大熊猫在树上做标记求偶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大熊猫在树上做标记求偶

  施小刚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据施小刚介绍,木江坪保护站辖区范围73600公顷,保护站共有18名野外保护工作人员,每年除了2月份,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到野外去搞调查。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需要做些什么工作?施小刚说,主要是要了解野生大熊猫在保护区的分布范围、消长状况、种群变化、栖息地范围变化、大熊猫廊道是否完好等。

  施小刚今年45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25年。3年前,他来到木江坪保护站工作。在这25年的工作中,施小刚说他感受到四川野外保护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都在进步,野外科研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以前,做有些工作就是简单的巡山,连定位系统都没有。而现在不同了,GPS定位,红外相机、建立野生大熊猫DNA数据库等等,通过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就能更精准的掌握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邓生保护站站长杨建和施小刚一样,一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保护工作。杨建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森林防火、野生动物安全、植物生态环境的安全、打击滥砍滥伐和猎杀动物的行为等等。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

  四川从2015年开始开展了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个体化精细管理,四川将建立基于DNA信息的大熊猫个体识别系统和数据库。这种精细化管理如何达到?通俗地说,就是从大熊猫的粪便里提取DNA样本,从而为每只熊猫制一张它所独有的DNA身份证,从而精确地得知他的性别、遗传、分布等信息。

大熊猫“华妍”离开运输笼向野外走去

大熊猫“华妍”离开运输笼向野外走去

  同时,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救护大熊猫易地放归以及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工作。截至2016年底,易地放归救护病饿野生大熊猫2只,野化培训人工繁育大熊猫13只,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7只。2016年10月20日,大熊猫“华妍”“张梦”放归自然活动在四川雅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上午10点半,笼门开启,大熊猫“华妍”和“张梦”相继奔向山林。这是全球首次尝试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

大熊猫“张梦”离开笼舍,向野外走去

大熊猫“张梦”离开笼舍,向野外走去

  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三难” 全省人工圈养大熊猫达407只

  “发情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难”,经过努力,四川已经克服“三难”。据了解,四川全省人工圈养大熊猫总数已上升至407只,占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总数的87.5%,其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31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76只,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

  那么,四川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克服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难”呢?四川新闻网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获悉,圈养大熊猫的繁育是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繁殖大熊猫初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这三大难关制约着整个圈养种群的发展。研究中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提高圈养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项目攻关。

  攻克发情难。据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受到食物、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摄取营养极不平衡,活动空间狭小,生活环境单调,导致体质下降,缺乏活力,从而造成成年大熊猫难以发情。为此,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应用了环境富集技术,为大熊猫创造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空间,增加了活动量,熊猫活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圈养大熊猫只能被动摄取食物,竹子品种相对单一。研究中心通过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果蔬饲料,加强补充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使得圈养大熊猫的营养更全面、均衡。并采用少吃多餐的喂养方式,增加活动量。除此,研究中心还加强了圈养大熊猫的发情诱导。通过上述措施,使得研究中心90%的育龄雌性大熊猫均能正常发情,解决了“发情难”的问题。

熊猫情侣在发情季节隔着栏杆培养感情

熊猫情侣在发情季节隔着栏杆培养感情

  攻克配种受孕难。雌性大熊猫每年的最佳受孕时间一般只有1-2天,通过综合运用雌激素监测、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监测和行为学观察等方法,确定发情大熊猫的最佳配种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大熊猫的受孕率。除了自然交配,对于无法完成自然交配或自然交配不理想的大熊猫还辅以人工授精的手段。“双保险”使受孕率极大地提高,增加了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攻克育幼成活难。大熊猫一胎一般产1-2只幼仔,单胎和双胞胎的几率各占一半。雌性大熊猫从完成配种到幼仔出生,大约3-5个月。研究中心发现,受精卵形成之后一直在熊猫子宫内游荡,直到生育前大约40多天才着床开始发育。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是名副其实的“早产儿”,体重约150克左右,许多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极难成活。同时,熊猫妈妈生下双胞胎后,大多选择一只放弃一只,有的甚至一只都不带。为了让每一只出生的熊猫幼仔都能成活下来,研究中心将被妈妈放弃的幼仔送到人工育幼室辅助以人工育幼的手段。

奶爸培训熊猫妈妈带仔

奶爸培训熊猫妈妈带仔

  除此,为了保证每一个幼仔的正常发育,工作人员从产仔母兽那里采来母乳饲喂,并且定期地将育幼室的幼仔与母亲身边的幼仔进行调换,确保每个小仔都能平等地得到妈妈的哺育。不仅如此,研究中心还根据母乳营养成分、幼仔的消化生理和发育特点,研究中心还成功研制出了人工配方乳。

人工喂奶

人工喂奶

收藏
下载客户端

苹果IOS

安卓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APP

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微博

860010-1159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