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监测巡护实录(一)——出发

来源: 央视网熊猫频道 时间:2018年04月22日 17:21 字号: A A+

  前言: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水江保护区)是中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之一,白水江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白水江保护区野外大熊猫数量位居三大保护区首位,总数达到110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数量的5.9%,占全省的83%。

  跟随白水江保护区工作人员进入深山、进行监测巡护工作是熊猫频道计划了很久的一件事,终于在2018年第一季度监测巡护工作中得以实现。此次由熊猫频道记者吴振宇跟随白水江保护区丹堡河保护站工作人员经阴山河到大熊猫核心保护区,监测8条固定样线,2条随机样线。除监测大熊猫种群信息以外,同时开展大熊猫栖息地巡护工作。6天5夜,200公里山路,海拔垂直高度提升1500米,为大家带来监测巡护一线工作实录。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文县/吴振宇 摄)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文县/吴振宇 摄)

  2018年4月11日  晴转大雨 

  今天是跟随白水江保护区进行大熊猫野外监测巡护工作的第一天。早上天气很好,阳光普照。作为第一次参与到这项工作的我,十分激动,6点10分便起床,收拾好将要带进山的行李,到达约定地点,等待着与此次监测巡护队员的会合。

  8:30

  经过约45分钟的车程,终于从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到达了此次监测巡护路线所在的保护站——丹堡河保护站。刚进保护站,便看到马站长在给身着迷彩服的队员发着一盒盒的药,这些药物引起了我的好奇,退烧药?感冒药?直到几日后的聊天中才得知,分发的一盒盒药物是“蛇药”,用来应对原始森林中的毒蛇、毒虫等,关键时刻的保命药物。了解之后,心中不免生出阵阵寒意。

  9:00

  眼看着水泥路变成土路最后没有路,手机信号也从4G变为无服务,丹堡河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开车载着我们到达监测巡护路线的步行出发点。睡袋、雨布、挂面、大米、油等,快速的物资分配,人均40斤左右,分配完毕,监测巡护小分队正式出发!

(出发前的物资分配/吴振宇 摄)

(出发前的物资分配/吴振宇 摄)

  我们此次的监测巡护路线是经阴山河分别到达竹泥沱沟、沙子沟、磨坊沟、大小黄沟,共8条固定样线和2条随机样线,这些线路是白水江保护区所有监测巡护路线中较为容易的。

  9:40

  走了一些简单的山路过了两条河,并没有感觉到困难,何礼文主任告诉我这是“高速公路”,再往里就是“省道”,最后就自己找路了。在经过第一个大岔口时,韩波、张衡志和两名向导与我们分开,走进他们所负责的线路。监测巡护队员们相互道别,言语不多,一直叮嘱的多是互相照顾、注意安全。

(和第一组分开/吴振宇 摄)

(和第一组分开/吴振宇 摄)

  11:20

  山路越来越窄,从平坦开阔逐渐地变为狭窄崎岖,消耗的体力也越来越多,暴走了大约8公里山路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休息点。休息点选在了较为平坦开阔的位置,下面便是阴山河,方便取水。刚坐下,监测巡护队员宋艳斌便递给我一块糖,让我补充补充体力。阳光普照,但山风却无比清凉,休息的队员和向导们聊着天,我趁空隙赶忙跑下去尝尝这真正的山泉,清凉甘甜!刚回来,监测巡护队员雷光祺便给了我一块油饼和一个鸡蛋,我说我饱着呢,雷光祺硬塞过来,我便不再推辞,在后面的行程中在心里暗自感谢了雷光祺,因为这就是午餐,一直在晚上到达大本营之前唯一的一顿饭——一个油饼、一个鸡蛋以及无限畅饮的山泉。

(午餐/吴振宇 摄)

(午餐/吴振宇 摄)

  再次出发之前,何主任嘱咐我:“渴了的话就多喝点水,我们距离下一个水源点还有三个小时的路要走。”

  我赶紧跑下去,和队员们一起大口畅饮这甘甜的山泉水。

  12:00

  整个上午的步行,脚早已开始疼了,终于在树丛中看到了“核心区”字样的牌子,“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核心区入口/吴振宇 摄)

(核心区入口/吴振宇 摄)

  然而步入“核心区”之后的路明显的难走了起来,之前一个人宽的山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只够一个脚掌着地的山路,边上就是几十米的悬崖,这种路加上比较急的上坡下坡,对我这个“菜鸟”来说着实是一种挑战。而监测巡护队员和向导们一个个走的轻车熟路,我也只能跟在后面踩着他们的脚印走。

  手脚并用走了一段,实在提心又吊胆,生怕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停下来看了一眼下面的悬崖,默然。

(只够一只脚踩下的路/吴振宇 摄)

(只够一只脚踩下的路/吴振宇 摄)

  13:00

  逐渐熟悉了如何去走这样的山路,脚步不免快了起来。在这种悬崖路的“路面”上总会有一些石头会让你踩不稳,而不稳带来的可能就是坠落的危险,队员和向导们都会熟练地把路上不稳定的石头踢下山去,让后面的队员避免很多危险。石头坠落声不绝于耳,在这悬崖峭壁上显得惊恐又温暖。

  由于每个人走的速度和休息的时间不一样,我和宋艳斌不知不觉地就走到前面,在走过了一段山体滑坡的路面之后,宋艳斌停了下来,由于弯度较大且树林茂密,向后并没有看到队友,石头滑落的声音不绝于耳。他问我,刚才你后面有人吗?我明白,宋艳斌此时是在担心我们的队友。原地等待了一会,后面的队友跟了上来,宋艳斌一言不发地拿过队友的背包,径直就走。一路无言,和他们的工作一样,默默无闻,但每一个人的肩上都可以扛起一座山。

(队员宋艳斌/王钧亮 摄)

(队员宋艳斌/王钧亮 摄)

  14:30

  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山梁,来到了大坝沟沟口,跨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就可到达我们第二次休息的地方。队员们找来一根从上流冲下来的树干搭起一座独木桥,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独木桥——一根碗口粗的木头。何主任笑着说:“别担心,直接走!你要习惯,一根棍就是一座桥,一步下去就是一条路。”

(过独木桥/吴振宇 摄)

(过独木桥/吴振宇 摄)

  在这个地方喝足水休息片刻,我们便面临着第二次的分离,宋艳斌、董红昱和两名向导走入属于他们监测巡护的路线,而我们将进入最深的竹泥沱沟。

(大坝沟沟口小憩/吴振宇 摄)

(大坝沟沟口小憩/吴振宇 摄)

  16:00

  从大坝沟沟口分开后,我们逐渐进入丛林中,由于白水江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茂密,所以林中植物纵横交错,藤蔓类植物经常绊到脚或者碰到头,亦或被蔷薇科植物扎到身上或划一道口子,或被某些毒草轻轻吻上一口便红肿奇痒,最可怕的可能就是蛇、蚂蟥、蜱虫等小动物了。

  一路上,我可能顾得了脚下就顾不了头上,而队员们却还要留意沿途路上有没有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

 

  在向竹泥沱沟进发的路上,海拔1650米,监测巡护队员巩得红、雷光祺发现野猪的食迹,一个用相机拍照记录,一个掏出GPS标记位置,分工明确,干净利落。

  继续向前没有多远,巩得红发现远处林中有一只黄麂,便赶紧上前查看,待掏出相机准备拍摄时,警觉的黄麂早已逃跑。一脸懵圈的我还没看明白,两位队员就已开始做相关记录了。

  能够通过海拔、食迹、粪便、细微特征等细节去综合判断相应的野生动物,这些一线监测巡护人员都是通过常年的野外工作经验结合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来实现的,也正是他们记录下的这些数据为后期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巩得红发现野猪食迹/吴振宇 摄)

(巩得红发现野猪食迹/吴振宇 摄)

  18:00

  已经走了9个小时的山路了,疲惫不堪。

  “何主任,我们距离今晚扎营的地方还有多远?”

  “前面,没多远就到了。”

  十分钟后……

  “何主任,你不是说没多远就到了吗?怎么还没到?”

  “马上就到了”

  又十分钟后……

  “何主任,马上就…到…了?”

  “哈哈,这回真的马上就到了。我们以前刚工作的时候,师傅带着我们到保护站,那时候都是步行的,走了很久很久,就问师傅快到了吗?师傅就告诉我前面拐个弯就到了,结果走了半个多小时之后问师傅快到了吗?师傅说,到了,前面那个弯一过就到了。”

  “哈哈,你得了师傅真传啊!”

  “是啊!现在我们都挺不错的了,这条路是以前老的护林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留给我们的,我们才能比较快的到达监测巡护点。但是一些不好的人也顺着这条路偷偷的进来了。”

(休息间隙的何礼文主任/王钧亮 摄)

(休息间隙的何礼文主任/王钧亮 摄)

  18:30

  终于到达了今夜的宿营地,位于海拔1801米的竹泥沱沟沟口。先到达的向导和监测巡护人员有的开始搭“帐篷”,有的开始生火做饭。这个“帐篷”的骨架是很早很早就建好的,每一次的监测巡护都会在这里住下。所谓的“帐篷”其实就是将几根木头搭起来,每次来把背着的防雨彩条布搭上去,地上再铺一层同样的彩条布就好了,简单、便捷、防风、但完全不保暖!

(林中的家——“帐篷”/吴振宇 摄)

(林中的家——“帐篷”/吴振宇 摄)

  大家整理好物品,各自摆好自己的睡袋,开始准备迎接这原始森林中最有温度的晚餐。

  蒜苔炒肉片加白水煮面,在这片茂密的森林可以堪称“米其林”大餐了,所有的食材都是靠人力翻山越岭背进来的,绿菜也是因为担心我和另外两位第一次进山的记者饮食不习惯而特意准备的。像这种重量大且不方便携带的绿菜从来都不是优选,背食材的袋子里最多的仍是各种榨菜、拌面调料、挂面和方便面。回想起今天走过的路,无比珍惜我碗中的一抹抹绿色。

(林中的“米其林”大餐——白水煮面/吴振宇 摄)

(林中的“米其林”大餐——白水煮面/吴振宇 摄)

(林中的“米其林”大餐——蒜苔炒肉/吴振宇 摄)

(林中的“米其林”大餐——蒜苔炒肉/吴振宇 摄)

  20:00

  暴走了一天,大家都十分得疲惫。吃完饭就赶紧收拾收拾躺下,这时何主任开始给大家分配明日跑线的任务。其中大小黄沟,路途险恶,但布置的红外相机拍到大熊猫的概率非常大!磨坊沟也有较大概率拍到大熊猫,路途也是比较艰难。冲着大熊猫的诱惑,我选择了进入大小黄沟。

  22:00

  大家一块热闹地聊着天,刚准备睡的时候。头顶上雨布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心想,完了,遇到了进山最担心的事情。

收藏
下载客户端

苹果IOS

安卓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APP

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微博

860010-1159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