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初秋,西华师范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丹桂的香甜,循着学生们的指引“山顶有亭,山下楼面有熊猫”,找到生命科学学院并非难事。我们见到胡老时,他已伏案阅读2小时了。
曾参与都江堰世界遗产“双申”专家小组的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老师被称作“熊猫教父”,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五一棚”:“我要完成国家交与的时代使命”
与大熊猫结缘,要追溯到1974年。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获得一对大熊猫后,世界惊叹于这一生灵的魅力,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潮,而作为唯一拥有熊猫的国家,我们对自己国宝的分布情况、数量、繁殖等情况不甚了解。周总理指示,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调查。1974年,胡锦矗受命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牵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70年代头几年,我参加了湖北和四川联合组织的水产资源调查队,研究中华鲟的保护工作。1974年,我才40多岁,因为我长期跑山林调查,大家都叫我‘山里人’,所以就点名我来牵头。”
临危受命,在雪地深溪里追踪大熊猫,这一进山,就是40年。跋山涉水、餐风露宿,考察中,胡锦矗发明了从大熊猫粪便着手的调查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同时,胡锦矗科研团队还第一次查清了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在野外调查期间,胡锦矗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以“五一棚”为起点,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逐步走上了世界之巅。而胡锦矗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也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高奖项——“自然保护贡献奖”。
“胡爷爷,您为什么要研究熊猫,并坚持到今天呢?”
“研究大熊猫是国家的任命,国家给你这么一个大任,也可以说是时代给你的使命和任务。从对熊猫一无所知到现在小有成就,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位耄耋老人动情起来,擦了擦眼睛:“曾经有记者问我什么叫祖国?我说很简单,生我、养我,让我成长的地方,就是祖国,我在中国出生和成长,那我也必然应该回馈祖国、报效祖国。有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再艰难、再困苦,这辈子也要对得起这份‘大任’。”
40多年前郑重接受国家熊猫研究的任务,胡锦矗当做一生的承诺,他踏遍高山深谷,只为与熊猫相遇。当问及如何看待自己和熊猫的情缘,这位老人轻轻地说了一句:“已经有(熊猫)DNA渗入血液里去了。”
早晨7:30,胡老已经晨练结束,在校园食堂吃完固定的早餐搭配——米粉和鸡蛋,已经坐在办公室看书了。“现在走不动啦,”90岁高龄的胡老自嘲地笑笑,“去不了山林,我就坐在办公室,到古书里去寻找熊猫的历史价值。”
《尚书》《史记》《说文解字》《尔雅》《山海经》《庄子》……从堆积如山的古籍里寻找上古至今对熊猫的记载,是胡老对大熊猫的另一种研究方式。90岁的年纪看繁体竖排线装书毫不费力,他拿出自己影印的珍本古籍照片,逐字解释给我听:“《史记》记载黄帝驯养了虎、豹、熊、貔等猛兽,并驱使它们与蚩尤大战。我认为貔就是指大熊猫,又称为貔貅。貔(大熊猫)应当是黄帝其中一个部落的图腾。《诗经》的《大雅·韩奕》记载向周文王献礼,献的貔皮。《山海经》里对貔貅有详细描述:很像熊,但毛色黑白。”
字很小,但胡老饶有兴趣,那是学者发现知识之光时特有的兴奋:“这一部分还有更精彩的。都知道庄子是文学家、哲学家,但忽略了他还是一个生物学家,他对熊猫有详细的描述:‘丰狐文羆,搏于山林,伏于岩穴,夜行昼居,求食江河之上。’说的是一种有黑白花纹的熊类,他称为‘丰狐’,就像长胖了的狐狸。捉它要在森林里面去,因为它栖息在洞穴里。求食于江河之上,熊猫确实是生在河源地带的。这些描述都符合熊猫的生活习性。”
胡老考证,战国时期的庄子作为道家创始人之一,已经有了朴素的生态学概念,把中原分为十个生态系统,如水、湿地、山林、丘陵、草原……而被称为“丰狐”的大熊猫,就被归为“山林”生态系统。因此胡老谈到庄子时倍感亲切,仿佛在谈论自己的同行。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历来强调尊重、顺应自然,日与星辰,水陆草木,山林禽兽,都可纳入道家视野。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涉及的飞鸟有22种,水中生物15种,陆上动物32种,虫类18种,植物37 种,可以说,《庄子》是部博物志。1800年前的张道陵,也吸纳了万物平等、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青城山创立了道教,阴和阳,不仅是道家的圭臬,也是大熊猫带给世人黑白两色的独特审美,更是这种生灵立身处世的秉性。
2000年,都江堰市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胡锦矗作为申遗专家小组,为都江堰市“熊猫走廊”地位进行了定论,尤其是位于都江堰市北部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岷山山系南端,是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B种群最大的栖息地之一,是联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两大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说起20年前的事,胡老记忆犹新:
“都江堰的地形地貌是很复杂的,它一部分属于岷山,一部分属于邛崃山,低处还有龙门山。所以从地形、地貌、水务方面都江堰都是一个交互的地方。所以都江堰特色不仅有岷山的熊猫,还有邛崃山的熊猫,河西(岷江西侧)那边过去农村都有熊猫,成都动物园1953年那个熊猫就是在都江堰的玉堂镇救护的野生大熊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的活体大熊猫。地形是交汇的,物种也是交汇的,不仅仅是熊猫,作为一个交汇地带必然生物多样性更丰富。农业动物、低山动物、高山动物、水域湿地动物和植物都有,它还是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交汇的地方。”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成立,2019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成都市管理分局在都江堰市挂牌成立。谈到这一话题,胡老很欣慰: “大熊猫国家公园打破省界,避免行政上单纯发展经济的情况,熊猫的栖息地不允许商业开发。我们和大熊猫是同住一条河,同饮一江水,所以保护大熊猫,不仅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也保护了人类自己。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所在。青城山浸润着道家思想,道家讲究天人合一,保护大自然、关爱民生也是天人合一的事情。”
“生态”一词,希腊文oikos原义为“房屋”、“住所”,进而产生了德语词汇ökologie,进入英语成为ecology ,因此从词源学上看生态学ecology 是指“研究居住地或栖息地的学问”。这个“栖息地”,应该是人类、动物、植物等天地万物共同的家园。
“生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麻雀,老鼠,豺狼,这些曾经被认为是有害的动物,也有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所以这也是哲学思想,什么都不能绝对地看待,这叫中庸。”
在送给都江堰市的书里,胡老写下殷殷寄望:“爱护都江堰,更要爱护都江堰的自然环境。”
“都江堰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很早就会利用自然环境的地方。它是世界遗产,因此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利用熊猫栖息环境的独特性,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放眼世界,着眼本地,福在当代,利在千秋。”
苹果IOS
安卓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