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不是你知道的那个样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2020年09月08日 16:55 字号: A A+

        【生态聚焦】

        编者按

        最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等人在《自然-生态与演化》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展示了大型食肉动物在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减少的大趋势。根据该报告,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的分布区范围自20世纪中期以来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豺最为严重,已从95%的历史分布保护地内消失,其次是豹(81%)、狼(77%)和雪豹(38%)。研究认为,不应过度依赖于单一物种保护策略来保护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此,有人提出疑问:将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保护,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针对这一疑问,本期生态文明版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谈谈有关大熊猫保护的意义、价值与现实挑战、未来思路。

        作者:王放(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在过去几十年间,作为中国自然保护的标志,大熊猫拥有比其他任何一种动物高得多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今天,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近2000只,大部分有熊猫分布的地方都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规划建设中;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突破400只,并且开始笼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尝试……可以说,短时间内野生大熊猫面临的灭绝风险基本不复存在。

        然而,所有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恰恰相反,通过持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开始浮出水面。在所有挑战中,如何让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惠及千千万万其他物种和社区居民,将会是最长远的课题。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 王放摄/光明图片

        荒野中的“功夫熊猫”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山川中。在这片区域中,秦岭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改变了山麓南北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和文化;岷山、邛崃山和相岭庇护着“天府之国”,成为横断山脉以东山地和平原的分隔带;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更因“七擒孟获”的故事而闻名天下。这一区域还流淌着汉水、岷江、涪江、金沙江、大渡河,每一条江河都灌溉着千里沃野。

        有两个广为流传的误解,让人们以为大熊猫不太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一是大熊猫有繁殖障碍,连正常交配都不会;二是它们已经进入自然演化的“死胡同”,对它们的保护工作是浪费资源。判断这个物种的生存能力,需要深入野生大熊猫的世界。与圈养条件下“无欲无求”的大熊猫不同,北京大学的潘文石、吕植研究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的胡锦矗研究团队发现,荒野中的大熊猫仿佛是另外一个物种,身上具有熊科动物特有的凶猛、力量和机会主义。每年三四月间为争夺交配权而战斗时,高大的冷杉树下,公熊猫们一边发出嘶吠,一边追打搏斗,这时的它们一改平时羞怯的性格,完全不介意是否有科研人员在旁边观察。

        鲜为人知的是,野生大熊猫还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以著名的野生大熊猫妈妈“娇娇”为例,在幼仔出生后头几天,娇娇一直坐在洞穴中怀抱幼仔,把全部的时间用于温暖、哺乳、清洁,自己不进食也不喝水;直到幼仔5日龄后,娇娇才会短暂出洞排便;幼仔14—15日龄时,娇娇开始短暂地取食竹子,在此之前完全靠体内的脂肪储备维持生命、分泌乳汁。在幼仔留在妈妈身边的一年多时光,娇娇会带着它跑遍周围的山山水水,教它学习在荒野中生存的各种技巧。

        可见,在真正的荒野中,野生大熊猫展示出令人赞叹的生存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功夫熊猫”。

趴在岩石上休息的野生大熊猫 向定乾摄/光明图片

        注定长远的生存挑战

        既然是“功夫熊猫”,为什么还会受到生存威胁,甚至一度濒危呢?

        一个物种在今天的生存现状,往往同它们在荒野中的生存能力关系不大,而是由它们能否适应人类干扰所决定。大熊猫对于人类活动相当敏感,因此注定会面临长远的生存挑战。

        野生大熊猫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在人类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秦岭和岷山之间数百公里的森林和湿地被开垦成农田、村庄和城镇,身处秦岭的300多只熊猫被迫与四川、甘肃分隔。最近几十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各个区域的大熊猫栖息地被开发工程分割成斑块,旅游、筑坝和城镇建设也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很多未知挑战……以上种种干扰,不仅阻碍大熊猫种群的正常扩散,还给它们带来近亲结合、小种群局部灭绝等风险。

        野生大熊猫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气候变化和环境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新近的前沿科研论文中,有研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正使大熊猫走向灭绝”“气候变化将使大熊猫失去近一半的栖息地”;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等的研究则指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可能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坚韧。这是一个仍然缺乏定论的研究领域,如果不能尽快摸清在环境变化面前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将如何适应,那它们的长远生存仍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大规模野化放归人工繁殖基地的大熊猫,如何防控野生大熊猫群体的疫源疫病……大熊猫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证实,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达26亿至69亿美元,是大熊猫保护投入资金的10倍至27倍,这充分说明对大熊猫保护的投入是值得的。

野外大熊猫考察 王放摄/光明图片

        “伞护物种”的非凡价值

        在自然保护领域,大熊猫被专业人士称为“伞护物种”。它的分布区覆盖了中国70%的特有鸟类、70%的特有哺乳类、31%的特有两栖类,几乎任何一片大熊猫栖息地,都与中国最重要的特有物种分布中心相重合——也就是说,投向大熊猫保护基地的任何一点力量,都有机会让这些中国特有物种受益。

        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大熊猫保护区同时也是金丝猴、羚牛、豹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最近几十年建立起来的67个与大熊猫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和构建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也同时庇护着千千万万其他生灵。我们在野外调查时,深切体会到大熊猫的伞护作用:在九寨沟县大熊猫栖息地那片保护良好的原始森林里,一只雄壮的苏门羚猛地从我们身边一跃而起,只留下矫健奔跑的背影;在平武县熊猫保护区,野生川金丝猴在黄昏的暮霭中跑到我们跟前觅食,几十个金黄色的身影在枝叶间跳动飞跃;在青川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山脊线上,羚牛妈妈带着幼仔好奇地打量我们,目光的交流中没有丝毫恐惧……

        保护大熊猫还可以同时服务于当地社区发展,实现更长远的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纵横千里的“熊猫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土涵养区域之一,因此,保护大熊猫也就保护了这片区域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小区域的森林重点恢复,使江河下游千百万居民免受洪水和泥石流之苦,并拥有了洁净的水源;节能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开始走进社区,让居民拥有更易用的能源,减少了薪柴的砍伐;在川陕甘,中药种植试点和新式养蜂产业在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开展,绿色种植产品直接被送到大超市专柜出售,村民因此有了新的致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

        如何让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不再同社区发展对立,如何寻求其中的平衡点甚至找到双赢的机会,将会是未来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最大机遇。衷心希望人们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关注可以留存住人类和野生动物共享的生存发展空间,让“功夫熊猫”镇守住一方水土的平安。


收藏
下载客户端

苹果IOS

安卓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APP

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iPanda熊猫频道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