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联合策划制作的自然生态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在总台央视科教频道20:00档播出。
作为总台“一带一路”十周年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该片通过记录金丝猴的生活行为及生存环境,将我国来自西北大学最新且权威的金丝猴理论研究成果,以国际视野进行故事性表达和融合创新传播,打造总台自然生态内容新名片,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成果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在融合传播方面,由总台融合发展中心和社教节目中心以一体化工作模式联合策划的融合创新产品矩阵,充分运用融发中心“象舞指数”《国内外科普内容产品典型案例分析》《科普短视频创作指南》等科普短视频及总台IP 融合创新案例相关研究成果,把“象舞指数”的研究成果反哺于总台短视频一线创作。该项目围绕中法合拍、自然生态类别等特色,通过互动议题设置,用兼顾趣味性、科普性、互动性的创意短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融合创新项目在策划之初就绘制了“一体化融合创新”的蓝图,总台融发中心与社教中心联合开展融合创新策划,以创作与传播互促、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从话题设置、网感营造、矩阵构建三个维度对纪录片进行融合传播,打造自然生态纪录片的品牌。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3.2亿,累计13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榜。
一、话题设置促互动
由于短视频传播平台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因而短视频内容是否能激发用户的社交动力和行为,则成为短视频融合传播的关键一环。对此,该纪录片项目的系列短视频将诸多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性话题,如“团宠”、“顶流”、“社牛”、“恋爱观”、“种草”等,与纪录片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二度创作,将金丝猴的日常生活进行拟人化呈现,将科普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
此外,短视频将这些人类现实社会当中被热议的话题,用于金丝猴的社群生活,不仅能够让新媒体用户迅速地理解金丝猴的生活习性,降低用户的理解门槛,而且通过引导用户“戳视频”、“投票”、“围观”等行为,引发用户的点赞、讨论与分享,成为融合创新传播过程中的敲门砖。
二、网感营造助阅读
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语态与传统大屏长视频的内容语态不同,能否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质以及是否具有“网感”,是短视频能够获得高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对此,该纪录片项目的系列短视频利用新媒体思维对内容做了“网感化”的处理和呈现。
由融发中心和熊猫频道联合策划的“双宝茶话会”创意短视频,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1.5亿。通过“双宝茶话会”创意短视频对大熊猫和金丝猴进行了角色塑造,用金丝猴和大熊猫 “双宝”拟人化对话的方式,从母爱、长相、美食、恋爱四个角度介绍了金丝猴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短视频画框上的动画装点,将金丝猴的形象贴合在画面角落,丰富画面的视觉要素。
短视频配置了氛围感极强的音乐和音效以及配音,如《大熊猫金丝猴恋爱观大不同》强化内容的情感表达并推动段落的瞬间叙事。此外,画面花字以及传播文案也采用了大量具有“网感”的表述语汇,如“彩虹屁”、“种草”、“吃货”、“团宠”、“香香”、“傻傻分不清楚”、“名场面”、“贴贴”、“cp”、“饭搭子”、“你永远可以相信”等。这些语汇营造和扩大了纪录片创作者和广大新媒体用户之间共通的语义空间,增强了短视频的传播力。
三、矩阵搭建造品牌
该纪录片的系列短视频一方面与纪录片相互关联,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进行延伸勾连,即短视频将金丝猴的“纪录时空”与现实世界的“进行时空”进行巧妙嫁接,从而让三者之间形成新的“场域空间”。
系列短视频在发布过程中有效找寻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如在母亲节发布“金丝猴大熊猫都是妈宝”话题内容;在国际家庭日发布“金丝猴幼崽的团宠日常”话题内容;在中国旅游日发布“秦岭美食种草指南”话题内容;在5月20日发布“大熊猫金丝猴恋爱观大不同#”话题内容;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布“央视与金丝猴的独家记忆”及纪录片正片等。这些具有关联性和延展性的短视频在精心策划与有序发布下,共同构成了纪录片融合传播的矩阵,让主话题#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阅读量达到了3570万,为纪录片播出吸引了极高的关注度。
由此可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然生态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融合创新项目通过创作与传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探索,不仅生动呈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且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金丝猴,了解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取得的成果,彰显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信念。而这样的主旨也正如片中所言,“在秦岭这条华夏龙脉所孕育的辽阔土地上,中华文明也将生生不息”。
(作者:雷盛廷,上海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苹果IOS
安卓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