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023两岸学生大熊猫保育实习体验活动的第三天,同学们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谷(以下称“熊猫谷”)进行参观学习。同学们先是在课堂内听科普老师讲解,对竹子及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后,再由科普老师带领同学们砍竹子、取竹筒,前往料理区亲手制作竹筒饭。
熊猫谷的科普老师先将同学们组织到教室中,通过教材展示,向学生们介绍竹子,介绍中国多年以来累积的竹文化。例如古代诗人在诗词中歌颂着的竹子顽强不屈的品质,以及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了同学们对竹子的认识,并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熊猫谷内生长的多种竹子。课程结束之前,老师还给每个同学都留了一个小作业,那就是让他们作为自然观察员,走向自然,用感官去感受、复习刚刚所学到的知识。在园区内,老师们教会了同学们如何通过慈竹、刺(黑)竹、毛竹的特点区分它们。通过观察,同学们很快地完成了竹类观察笔记。更有同学还通过思考,向老师提出“线状披针竹和披针竹有哪些明显区别”的问题。
午饭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一片幽静深远的竹林中,让他们坐在竹海中间的过道上,并闭上眼睛开始冥想。同学们慢慢地将眼睛闭上了,用耳朵感受周遭的环境,他们慢慢地放松了身心,去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感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老师讲到,大自然是天然的疗愈场所,如果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到大自然中寻找能量。不知同学们是否已从大自然中获得能量,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呢?
之后,同学们跟随老师前往竹林深处,挑选可用于制作竹筒饭的竹子。本以为同学们会对木工倍感生疏,但意料之外的是,同学们通过明确分工和积极商讨可行方法,很快便砍倒了竹子。在砍竹子的过程中,一位同学趁机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竹子会有水?竹子的水是否可以饮用?”的疑问,在现场的老师也十分和善地为其答疑解惑。随后,学生们扛着砍下的竹子到切割点进行分割,一根根竹子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竹筒。
随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刚才的那片竹林采摘箬竹。箬竹的特点是叶片比较大,可用于包裹粽子。这回同学们摘取的箬竹会当作竹筒的“盖子”,盖在制作好的竹筒饭上面。摘取完箬竹后,同学们来到了厨房,开始准备并制作自己的晚餐——竹筒饭。这次的竹筒饭分为两种,一种是红豆沙口味的,另外一种是腊肉口味的。同学们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口味来准备食材,显而易见地是,他们已经在这几日的相处中培养了默契,同时在准备工作中进行了分工,从而让准备工作事半功倍。几位同学一起洗米和红豆,另外几位同学在剥玉米、洗豌豆和腊肉。同学们纷纷在竹筒外面刻上字或符号作为纪念,有的刻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刻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等等。经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不懈努力,每位同学都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竹筒,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厨房烹制竹筒饭。
通过探访熊猫谷,同学们对竹子有了全面的、由内而外的认识。走到大自然中去实践的同时,也能够引发他们对自然及生态保护的思考。自古文人墨客用竹子来形容人的高贵品格,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拥有同竹子一样“坚韧、谦逊、正直”的品质。
苹果IOS
安卓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