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电话:010-6890 0670
cctv.bilrary@staff.com
谣言:熊猫基地以科研等名义在非展区进行抽骨髓、活体实验等残害大熊猫活动,以科研、放归自然等名义骗取国家资金。
真相:开展大熊猫就地和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该物种,解决大熊猫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保护其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生存能力。正是通过这些年持续的科学研究,无论大熊猫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研究,均遵循“非损伤性研究原则”,是在保护和不影响大熊猫健康的前提下开展的。基于上述原则,通常情况下仅通过粪便、尿液、影像资料、行为观察数据、少量精液、驯化后采集少量血样、乳汁等非损伤性研究样品获得研究数据,针对活体大熊猫所能取得的研究材料极其有限。采用大熊猫死亡个体组织材料开展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研究死亡原因,为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参考,并可抢救性保护大熊猫遗传资源等。在公开学术文献、报告中所涉及的大熊猫所有身体器官、组织的研究样品,包括下丘脑、骨髓、肝脏、子宫内膜等,全部来自因夭折、疾病、年老等各种原因死亡个体。
一、活体抽取大熊猫骨髓?系谣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开展大熊猫相关科研工作均严格遵循“非损伤性研究”原则,从未在活体大熊猫身上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活体抽骨髓”实验。新闻上所报道的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2011年8月4日出生后死亡的大熊猫幼仔(见新闻报道第一行与学术论文“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of Giant Panda”)。因此,网上关于活体抽大熊猫骨髓的言论系谣言。
除分离保存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熊猫基地科研人员还获得了大熊猫的子宫内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大熊猫乳汁干细胞。上述细胞材料分别来自死亡大熊猫、新生幼仔脐带及大熊猫乳汁,未对大熊猫产生任何伤害。这些细胞不但可以作为遗传资源进行保存,还具有其他重要用途,例如乳汁干细胞可以用于大熊猫的育幼,提高幼仔免疫力;骨髓、脐带和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因为具有分化能力而在大熊猫的临床应用方面潜力巨大。
针对大熊猫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采取脊髓穿刺等方法进行检查及治疗,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发了“一种大熊猫腰椎穿刺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利用脊髓穿刺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人医上也较为常见,本发明专利就是参照人医的治疗方法,将其应用在大熊猫身上,以此达到检查治疗的目的。网络上所谓的“活体抽大熊猫骨髓”是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抹黑和混淆视听的谣言。
二、活体采集大熊猫下丘脑?系谣言!
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大熊猫下丘脑cDNA文库构建》的样本来源于已死亡的大熊猫“骄阳”(谱系号556)的下丘脑样品。“骄阳”于2002年9月6日出生,因感染性疾病在2003年2月14日死亡。科研人员在“骄阳”死亡后进行了解剖取样,获得了下丘脑样本。在获得这些样本之后,研究生才开展实验,并于2004年5月完成了毕业论文。下丘脑是调节内脏和内分泌活动的重要神经中枢,它的研究对于了解大熊猫的生殖内分泌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丘脑是生命活动调节中枢,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活体采集”。网上关于活体采集下丘脑的言论系谣言。
三、到底什么是“熊猫细胞分离液”?完全系合成化学制剂。
针对网上频繁出现的多种以“熊猫”命名的细胞分离液,例如“熊猫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液”“熊猫脾脏中性粒细胞分离液”“熊猫组织NK细胞分离液”等作如下说明:
首先,这些分离液完全是一种合成的化学制剂,冠以物种名是表示可以应用于该物种。如“熊猫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液”,是指这种人工合成的分离液能够从熊猫外周血中分离中性粒细胞,分离液成份与大熊猫之间无任何关系,就如同“熊掌豆腐”并不意味着有熊掌。其次,这类分离液应用比较广泛,在人、小鼠、牛、猪、兔、羊等动物都能使用。但分离液在不同物种中的使用条件存在差异,网上一些公司为了博取关注,其产品虽然冠上了“熊猫”二字,但未有在熊猫身上应用的证据,如:相关论文、专利等。最后,一些试剂信息发布网站显示“某试剂公司出售‘熊猫细胞分离液’”,但在该公司官网上则未查到相关试剂。
四、论文《连续核移植对异种克隆大熊猫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材料是活体大熊猫?系谣言!
该论文于2001年11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第46卷第22期,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扬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7家单位共同完成。整个研究唯一使用的大熊猫材料来自某大熊猫保护单位1999年出生夭折的大熊猫个体,因此,该研究不存在任何损害大熊猫的行为。
研究人员分离培养出成纤维细胞用于实验研究,并将体外培养的大熊猫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兔卵母细胞中形成重构胚胎(异种克隆大熊猫胚胎)。经过体外培养,获得大熊猫-兔重构胚卵裂球。运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卵裂球移入到去核的兔卵母细胞中,再形成重构胚,如此重复三次,以检测连续核移植对异种克隆大熊猫胚胎发育的影响。
此外,保存死亡大熊猫个体的细胞资源(如上述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常规的资源保存方式,一方面能够永久保存死亡大熊猫的遗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大熊猫科研保护的水平。
五、松弛素(RLN)、促甲状腺素(TSH)、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抗缪勒氏管激素(AMH)等抗体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涉及大熊猫活体实验。
松弛素(RLN)、促甲状腺素(TSH)、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在大熊猫的内分泌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专门的抗体来识别和检测它们。熊猫基地目前已经制备了上述抗体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上述抗体的制备仅需在小鼠身上完成,不涉及任何大熊猫活体实验,更不存在任何损伤大熊猫的行为。科研人员可以运用这些抗体来检测大熊猫体内的激素水平、研究抗体的功能,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内分泌调控机制。
综上,熊猫基地各项科研工作均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与有关部门要求,开展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并按规定统一进行政府信息公开,从未以科研、放归自然等名义骗取国家资金。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