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电话:010-6890 0670
cctv.bilrary@staff.com
5月18日,我国旅居马来西亚10年的“福娃”“凤仪”回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这个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繁育,保存大熊猫珍贵种源
大熊猫数量稀少,一度濒临灭绝。为保存这从800多万年前走来的、我国独有的物种种源,熊猫中心肩负使命,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经历外国专家撤走、科学研究屡屡失败等重重考验,熊猫中心率先攻克了大熊猫繁育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技术难关。
作为主创科研人员之一,回忆起那不眠不休、压力巨大的日子,张贵权有颇多感触:“好不容易成功配了种,却不知道熊猫是否怀孕;熊猫产崽后,又担心养不活……”。年复一年,时光考验着科研人员的意志力,但没人放弃,终于在2000年解决了“三难”问题。随后,熊猫中心每年繁育大熊猫成活率超过90%。
而今,通过人工繁育技术,熊猫中心大熊猫圈养种群从最初的6只达到380多只,不仅保存了大熊猫珍贵种源,还实现了种群自我维持,为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交流、文化宣教等工作筑牢了根基。
野化放归,真正拯救濒危物种
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后,将其放归至野生大熊猫濒危小种群活动区域,丰富遗传多样性,让大熊猫在野外可持续存在,是大熊猫科研保护终极目标。
2003年,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研究启动。历经第一只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祥祥”与野生大熊猫打斗死亡放归工作中断,2010年,熊猫中心再次启动该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优化监测、培训方式,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随后有10只大熊猫培训后走向野外,9只成活。其中,2012年放归的大熊猫“淘淘”,如今已在野外生存近13年。
作为负责人之一,吴代福一开始就参与了野化放归培训。只字不提该工作对生命的考验,他说,保护一个物种,让它有能力在自然界自主生存并繁衍下去,是团队坚持的全部意义。
不过,提到形式相近的大熊猫野外引种,吴代福却感慨,“兄弟们是真的苦”。2017年,本着为野化放归提供优质个体、保存濒危小种群遗传资源、丰富圈养种群基因的宗旨,熊猫中心通过将雌性大熊猫放到野外与野生雄性大熊猫配种的方式开展野外引种。如今,参与引种的4只雌性大熊猫已产仔,12只有野外血统的大熊猫存活。成果背后,是吴代福团队长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追踪监测。
今天,熊猫中心培训放归成活的9只大熊猫已分别融入小相岭和岷山山系大熊猫局域濒危小种群。这样的小种群还有20多个,野化放归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耕细作,全链路守护大熊猫
平日活泼的“安宝”,连续几天食欲精神均不佳。熊猫中心疾控团队诊疗后发现,它患上了脑积水,这是第一次在熊猫身上发现这种疾病。经过精心救治和照料,“安宝”成功手术,恢复健康,活泼如初。
大熊猫也会生病。有些疾病因临床案例少,让人措手不及。随着研究的深入,大熊猫常见的消化、呼吸、外伤等疾病和部分传染病均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如神经系统和肿瘤等急难险重病例,仍困扰着科研人员。“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大熊猫的健康能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大熊猫疾控专家说。
保障大熊猫健康是熊猫中心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熊猫中心全面推广大熊猫饲养标准化管理,从环境、营养、饲养方式上不断提高大熊猫福利。此外,熊猫中心还通过开展大熊猫栖息地调查监测、野外生态研究、救助病饿残野生大熊猫等方式,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和野生大熊猫。同时,熊猫中心还开展了巴贝斯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血库建设等应急与安全体系建设,开展了大熊猫繁育、生殖细胞等研究,制定多个行业标准,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如今,熊猫中心建立了“大熊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邛崃山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岷山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和“大相岭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搭建了广阔科研平台,为高水平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合作交流,播撒保护大熊猫的种子
此次归来的“福娃”“凤仪”,2014年到达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后,就成为当地明星。5月17日,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为它们举办送别会,前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
这种情景屡见不鲜。大熊猫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享尽顶流待遇;离开之时,人如长龙,总有太多不舍。
熊猫中心积极参与大熊猫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园建立合作关系。同时,熊猫中心正与国内的37家动物园开展合作。
这些合作,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亲眼目睹大熊猫的愿望,提供了“熊猫福利”,还传播了保护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大熊猫队伍。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
文化宣教,讲好大熊猫故事
熊猫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张和民,曾是大熊猫保护研究的领头人。他说,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大熊猫所在的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让人类世世代代都能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
熊猫中心文宣工作人员表示,要通过讲故事方式,让人们理解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意义和正确途径。生物多样性装扮美丽地球,要让人们通过喜爱大熊猫而关注大熊猫所在的生态系统,让大熊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让生物多样性之美永驻人间。
为讲好大熊猫故事,熊猫中心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创新传播方式,开展旅韩归国大熊猫“福宝”见面会、“大熊猫生日季丰容”直播活动、大熊猫科普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变“我要你听”为“以你喜欢的方式讲给你听”,将保护大熊猫的正能量变成大流量。同时,开展大熊猫文化研究,初步明确了大熊猫文化起源,提炼了“可爱、暖心、舒适、和谐”的文化内涵,回答了什么是大熊猫文化,翻开了讲好大熊猫故事崭新的一页。
(作者王永跃 苏亚玲 单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